查看原文
其他

地产!取消商品房预售制:让房地产回归本源?

华诺信诚财顾 找项目网 2022-08-06

消息来得太突然,9月21日,广东省房地产协会当天向各副会长单位下发了《关于请提供商品房预售许可有关意见的紧急通知》,拟订了"关于商品房预售许可事项调整"的材料,并于9月25曰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。


25年了,自1994年《房地产管理法》颁布以来,商品房预售制度实施已近25年,如若真的变化取消,则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发展模式、相关制度的全面洗牌。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模式转型。



第一步,直接指出了预售制度的漏洞,提供了取消该制度的合理依据。


第二步,要求各地提出评估意见,给出保留和取消的可行性措施。


第三步,考虑到开发商和金融系统的压力,提出了分步实施,分段推进的策略。


第四步,表达了重塑国家房地产制度和发展模式的目标。



敢赌国运的人,何曾被亏待?


这句话放在中国地产大佬的身上,最恰当不过。


1998年启动房改以来,房地产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,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。


只要经济下行,宏观调控就会选择刺激房地产。任志强说,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“夜壶”,撒尿的时候拎出来,撒完就把夜壶踢到床底下去了。


2014年一二线楼市沉寂、三四线鬼城出没,库存积压。房地产大佬们对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分化。


万科的郁亮在《人民日报》上刊登文章说,“我国楼市进入白银时代”,带领万科走上保守之路,随后三年万科的资产负债表从3737亿到6689亿,扩张不到一倍。


孙宏斌觉得郁亮“太扯了”,他说,这是“钻石时代”,得继续做大规模。


当年的6月26日,呼和浩特宣布取消限购,开启了中国楼市的神来之笔“去库存”。2014年下半年,限购松绑,限贷松绑,央行降息。


融创、恒大、碧桂园都是敢于豪赌的一方,许老板铆足了劲加杠杆拿地扩张,资产负债表从2013年底的2688亿港元扩张到2016年的11583亿港元,将近五倍。碧桂园则在预售制的基础上,再创“高周转”。


2016年棚改货币化的效应开始在三四线爆发,房价飙涨,敢于负债下沉至三四线的碧桂园、恒大,销售业绩超过万科成为了行业老大。


正如孙宏斌所说——


“为什么(地产行业)很多人都挣很多钱,因为它容易做规模,因为它有杠杆,因为它可以用银行的钱、客户的钱、建筑商的钱,所有的钱都是应付款,从来没有应收款”。




循环之下,中国房地产模式产生了或许连政府也没有预料到的后果——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。


平安证券的张明指出了三点:


  •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与房地产深度捆绑,超40%贷款与房地产有关;


  • 中国居民财富过于集中房地产,大约占80%-90%;


  • 中国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模式,目前还在人为制造套利游戏迅速透支市场前景。


不论是银行业、居民,还是地方政府,统统绑在同一艘船上,房价一旦崩盘,所有人都将窒息而亡。


但中国经济的债务空间,明显已快顶到天花板了。


2016年底,“房住不炒”写入十九大报告,中国房地产的定位,发生了深刻变局。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是,中国经济要转变引擎,不能单靠房地产拉动了。


去杠杆之路,势在必行。房企的输血管一条条被清理,影子银行、海外发债……而现在,具有高杠杆效应的预售制,似乎也“难逃一劫”。


在广东省下发的文件中,官方认为预售制存在管理风险、消费风险、社会风险、金融风险,具体而言:


  • 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,导致工程烂尾。一方面损害购房人切身利益,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稳定造成挑战。


  • 使违法违规销售有机可乘,房地产市场乱象丛生。


  • 交易不公平,以期房销售的名义,将现房销售的实质风险转移给了社会。


  • 房屋面积管理职能难以厘清,易产生行政风险。


  • 造成不平衡发展和低效率竞争,门槛的降低导致大量社会资金涌入炒房,也刺激房地产过度投资开发。


预售制一旦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,房企的“高周转模式”将彻底失效。


资金回血速度一慢再慢,那些资金饥渴的中小房企或在信贷收缩、高压调控的环境下,命悬一线。




房地产是一个“关系密集型”行业,“看天”的本事,没人能比地产大佬更强。


今年以来,房企齐刷刷地干了几件在吃瓜群众看来特像是作秀的事。


他们处心积虑筹谋着,该怎么扔了头顶上的“帽子”:


  • 9月12日,保利地产公告要正式更名为“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”;


  • 9月4日,万科的核心子公司“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”确认将更名为“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”,各地至少有9家分公司在今年也启动改名程序;


  • 7月3日,龙湖地产公告已更名为“龙湖集团控股有限公司”;


  • 6月28日,合景泰富地产确认要把名字改成“合景泰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”;


  • 3月1日,时代地产变更为“时代中国控股有限公司”,简称为“时代中国”;


  • 同在3月1日,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更名为“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”,并表态此后金盆洗手,不再进行房地产开发;


  • 1月15日,朗诗绿色地产发布公告,将采用“朗诗绿色集团有限公司”为中文第二名称;


……


这波“改名潮”实在令人侧目。大房企统统手动删除“地产”以明转型之志,改了名,就好像真的改了命。


虽然对外的公开说法,无非是要多元化发展、战略转型之类,但不妨碍我们从这一“去地产化浪潮”中看出一些猫腻。


拉长时间线看,早在2016年底中国就至少有16家房企先知先觉,开始大规模删除“地产”,其中就有恒大、招商蛇口。当时行业拐点实际上已经出现,只不过是被棚改这一政策延后。


如今,中国前十大房企里,只剩下中海地产、华润置地的名称仍在坚守。


而且,这些地产大佬们也开始“不务正业”了:


  • 恒大投资贾跃亭打算造车,恒大的大健康板块还跑到港股上市;


  • 碧桂园开始养猪,造机器人,“希望未来机器人成为核心业务”;


  • 万科转型进入医养健康,郁亮说,“现在谁跟我说万科是房产商,我跟谁急!”


  • 招商蛇口跑去造邮票轮。


……


现在来看,大佬们不是作秀,而是已经判断出风向真的变了,行业形成了“改命”共识。


以预售制之死为标志,今后中国将再无地产大佬。


今时今日,政策信号往往比市场更具有强大能量。


千万别再对房地产行业抱有幻想,不要被偶尔貌似政策松动的迹象迷花了眼。那不过是骗骗市场情绪罢了。


就好比说,9月19日上午《证券日报》报道称,有关部门目前正在“紧锣密鼓”制定房贷利息抵扣个税的细则。


专家们积极解读为——“此举无异于下调贷款利率,刺激刚需入场”。对高压调控的楼市来说,这波操作简直是枯木又逢春,当天地产股集体迎来一波久违的暴涨。


前脚还喜迎新一波接盘侠,后脚就突然釜底抽薪,祭出了取消预售制的“大利空”。


地产作为中国超发货币的蓄水池,其阶段性历史使命已经完成,在全球加息缩表周期下,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是国家战略,提出共有产权,增加保障房供给,取消预售制度等系列政策,都是为了让房地产回归本源。


顺应经济周期,不与政策趋势对抗,房企已经开始谨慎拿地,投资者也越来越谨慎。在这一轮调控之后,或许会有一批的中小房企倒下来,同时也会有一波炒房客深套其中。 


现金储备充足,土地储备结构安全系数高的房企,才能在经济转型中活下来,迎接下一个周期。

文章来源:网络


免责声明: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因转载众多,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,故仅标明转载来源,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十分抱歉。如来源标注有误,或涉及作品版权问题烦请告知,我们及时予以更正/删除

近期热门项目

电池制造!武汉长江电源公司100%股权转让10928

广西田林高龙黄金矿业公司80%股权转让20914

株洲南方房地产开发公司33.8125%股权转让40909

中粮数字健康科技(北京)公司51%股权转让40912


 上找项目网,获取更多国资项目商机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